首 页 > 信息公开 > 颍州区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号: 743087450/201710-98572 信息分类: 工作规划
内容分类: 综合政务,公民,其他,其他,TXT 发文日期: 2017-10-23
发布机构: 颍州区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17-10-23
生效时间: 2017-10-23 废止时间:
称: 颍州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号: 词:
转载网址: 转载日期:

颍州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发布日期:2017-10-23      来源:颍州区教育局    保护视力色:       

颍州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皖政〔20142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深度融合、创新引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促进教育教学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2.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从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多元的数字资源形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构建信息化教与学环境,坚持建设为本、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研教结合四项原则,基本达到“五化”,即教育管理信息化、硬件建设标准化、软件(资源)建设规模化、教育技术应用常态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3.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差异发展,努力形成特色。在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推进集约化建设、整体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和应用水平的同时,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鼓励形成各自特色。

(二)发展目标。

2016年,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较为完备,“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学校按省教育厅《安徽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皖教秘〔201438号)要求配足配齐硬件设施。推进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教育管理公共平台等一大批优秀国家教育云平台在颍州的推广和应用。聚焦云计算技术等现代智能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真正融合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全区中小学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育人的教育信息化实验校和示范校,发挥教育信息化示范辐射作用,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统一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到2020年,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真正融合于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推进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全面、均衡、可持续地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依照《安徽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试行)》配备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

按建设标准分期分批更新、添置学校教师用机和学生用机,逐步增加学校计算机配备数量,使学校具备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授课的基本条件。到2015年,小学、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0: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8:1,城区、县镇学校及中心校师机比不低于1:1,其他学校师机比不低于2:1;到2020年,生机比力争不低于6:1,师机比不低于1:1教学点根据需要配备适量的学生用、教师用计算机。

提高学校互联网接入率,扩展网络带宽。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全面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以满足各类学习环境需求。要求互联网接入总宽带教学点≥4M,完全小学、中心学校、初中≥10M,高中≥30M,条件较好的学校实现教学点、完全小学≥10M,中心学校、初中≥30M,高中≥50M;有条件的学校力争达到100M。到2015年底,中小学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校园网学校的比例达到90%;到2020年,全面实现光纤接入并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 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创设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与服务,让广大学生平等有效地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坚持建用同步、以用促建,边用边建、科学发展的原则,强化各地和学校教育网站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具有特色、功能齐全、信息量大、资源充足的信息网。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构建一个集教学、教研、管理、交流、服务、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管理及服务平台。

(三)推动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完善教师网络备课、上课系统,逐步推行课堂教学新模式。加强网络视频的应用,开展网上会议、教研、培训等活动,逐步实现网络教学、教研常态化。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慕课、在线教育平台等,开办远程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建立并不断丰富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交换和共享,并在使用中逐步产生二次优质资源,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学习空间和资源的利用、交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研究,逐步改革传统授课教学方式。到2016年底,所有城镇教师和初中以上的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师生互动、学教互动、教教互动。

(四)大力提升信息技术普遍应用能力

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建设素养和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常态化,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地位转变,媒体作用转化,教学过程变革。以研促用,研教结合。

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纳入教育部门对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2015年完成培训任务1500人。对“班班通”网络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和实验室管理员实行分级分批培训,“班班通”网络管理人员计划培训人数50人(至2014年已培训200人);图书项目学校计划培训管理员40人;实验室管理人员计划培训40人,此外,还要进行计算机教师培训80人;音乐、美术教师培训120人;中学理化生实验员培训80人;小学科学实验员培训150人;中学探究实验员培训60人;小学探究实验员培训100人;各项合计培训6890人。到2017年,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6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20%;到2020年,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8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40%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电教、教研、装备等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定期培训制度,分级分类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在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分级分层进行,多种形式相结合,内容实用有效;要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

(五)着力打造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

各校要不断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按标准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中心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电教主任或信息中心主任等岗位,纳入学校中层领导班子。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普及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打造一支由基层学校教师到教育部门管理人员组成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如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设备及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站建设、资源库建设、教学视频摄录编制等,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服务基层。

三、重点工程

(一)教育信息化公共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建设工程。完善颍州教育城域网建设,依托安徽省教育信息化公共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结合我区实际,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共享平台。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引进、加工、开发、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成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区、校二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更新与共享。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开放、多层次、动态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启动全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培训计划。采取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管理人员等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和考核认证。加快推进教师教育内容信息化,进一步凸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师知能结构中的地位,加大教育技术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快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数字化,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发展促进教育均衡的网上课堂,积极探索和发展促进教育均衡的在线课堂、翻转课堂以及慕课、微课等网络在线基础教育,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教育资源差距。

(三)教育信息化综合实验区和示范校建设工程。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以我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综合实验区和国家、省信息化示范校为基地,重点抓好信息化实验和示范试点,以点带面,示范引路,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层层推进,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四)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依托市政府“智慧城市”项目推进“智慧校园”建设,2015年进行先期试点,探索建立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协调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并逐步推开。

四、保障措施

(一)保障经费,统筹兼顾。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10%以上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有条件的学校要达到20%以上。积极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管理,保证运行。设备安装使用后,能否正常运转、充分应用,管理维护是关键。要健全制度,细化管理,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管理,合理使用,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培训,建设队伍。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加快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队伍、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学校电教管理员专业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好专业教师和网管员的工作量问题,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内容之一。推进网络研修和基于网络的城乡、校际间结对帮扶,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教师的远程协作和共同成长,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长为信息化胜任教师。

(四)完善机制,强化考核。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作为衡量教育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要求,作为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制定全区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完善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实现动态更新,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填平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全面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营运系统,集成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以问题为导向,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扩大网络教研和校际间网络协作学习的覆盖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开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和学习分析。

 三、重点工程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积极拓展基础设施能力,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环境,提供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无差异的信息化环境,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的环境及空间,实现所有地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互联互通,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创新水平。通过开发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分类别的资源和应用聚合。针对教师群体提供教学辅助,针对家长和学生群体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统一的信息化服务。打造围绕各基础应用模块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发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的统一入口,提供多样化的用户接触界面及展示,向第三方应用及资源开放,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构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产业链。

  ()“宽带网络校校通”提升工程

  进一步提高全省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江苏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实现省级教育主干网络从IPV4IPV6的升级平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省教科网,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各级各类学校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宽带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智能化管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含幼儿园)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达到《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的要求;职业教育学校智慧校园、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的场所覆盖率达50%以上;高等教育学校实现所有教室配备智能终端教学设备、所有教室有线入网、60%的教学活动区域覆盖无线网络;社会教育学校及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100%,学习终端基本满足学习者需求。

  ()智慧教育资源整合工程

  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强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开发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各类人员信息技能培训,为智慧江苏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集资源平台、研修平台和管理平台于一体的江苏省数字教师网,形成完全具有真实学校功能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社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建成100个教育技术名师工作室和20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 

  四、保障措施

  ()完善政策保障

  对接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划,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价办法,定期开展建设和应用效益评估。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视听等技术,加快智慧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应用推广,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标准化基础科研。

  ()扩宽建设渠道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及示范性应用。制定教育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将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报账不低于5%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日常运维服务。制定教育信息消费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智慧教育的建设和服务,多渠道筹集智慧教育经费,健全“基础性服务政府买单、个性化服务市场运营”的长效建设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较快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训,建成一批网络安全人才实训基地,推行校园网络安全专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鼓励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强化信息安全服务,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颍州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颍州区教育局

2015年1